其他
你对自己的认知深度,决定你的发展高度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进化岛 Author 刘润
▲ 点击上方第二个“刘润”关注公众号
回复“1”抽取签名书
商业洞察 丨作者 / 刘 润 整理 / 万 青
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258篇原创文章
因为相信,所以看见。
(本分享首发进化岛社群,略有删减。)
— 1 —
目标和计划
— 2 —
自信程度
对自己的认知深度,还体现在自信程度上。 什么叫自信程度? 你是否认为自己这一生一定要成就一番事业? 如果你想了半天,觉得我好像这辈子跟着谁混混,能吃口饭就挺好的,我也没什么大期待。 那你职业规划的时间单位就相对会小一些,看得也比较短一些些,能抓住什么就抓住什么。 但如果你对自己能力和未来成就的自信足够大,那你就要下一盘大棋,以更长的时间轴来思考做事的方法。 所以,你的自信程度和格局大小,决定了你的未来发展高度。听上去有点抽象,我曾经在进化岛社群举过一个例子: 如果今天有一个人,已经60岁退休了,他回顾自己的历史,知道自己在50岁的时候创立了一家年收入30亿的公司。 那么他如果提前知道了这件事,再回到18岁他会干什么呢? 他可能会想,我在50岁的时候要成就一个30亿的公司,但我其实可以成就100亿的。 我当时最缺的是什么呢? 我最缺的是理工科的基础,很多事情我不扎实。 所以这个时候他可能会干什么? 他可能在大学四年就会好好地学理工科。 虽然学理工科可能不挣钱,但他心中不怕,因为他知道自己在50岁的时候就能赚30亿了。 于是,到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,他就去找了一个非常底层的,叫做精算师的工作。 他接下来走的每一步,都是为了积累50岁时所需要的能力,虽然可能并不赚钱。 所以你看,他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“战略定力”? 是因为他自信,他在50岁的时候能赚30亿,这种自信来自于什么? 来自于他看到了历史。 那么,当你站在18岁的节点,如果让自己来导演这一生,你觉得自己能在50岁,40岁,30岁的时候做些什么? 你的格局越大,你就会做更长期主义的规划。 以前但凡有人来问我,我的儿子报什么专业好?我都会推荐他学数学。 因为数学的基础能力太重要了。 但是后来我开始有点转变了。 再有人来问我的话,我会根据他的情况来回答。 每个家长的心态都是不一样的。 比如,如果家长的心态是想让孩子找个高薪工作好养活自己,那我就会推荐他学计算机。 因为计算机专业好找工作。 越是富有的家长,越想让孩子去学艺术、学历史,去把时间花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。 我们经常听见一句俗语: “烙饼再大,也大不过烙饼的锅”。 烙饼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,但是再怎样改变它也有个限度,锅的大小就是它的限制。 换言之,烙饼的大小取决于锅的大小。 更深层次来说,一个人的成就的大小取决于他格局的大小,对自己自信的程度大小。 所以,你对自己的未来能有多大的信心,这决定了你未来发展的高度。 因为相信,所以看见。
— 3 —
Ego
对自己的认知深度,还体现在Ego(自我)上。 Ego(自我),是进步的最大阻力。 我是逐渐有这个体会的。 如果一定要追溯时间,我回想大约是在30 岁左右。 直到前段时间看到傅盛的一篇文章,再次产生强烈的共鸣。 傅盛是这么说的:“Ego 是非常感情化的东西,它会给你建立一种心理防御机制。 因为你不喜欢犯错误的感觉,你的本能就是总想强行辩驳,别人一批评你,你就怒了; 因为你害怕面对复杂的东西,你就总是希望把问题简单化。 你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面对现实,而是充满了“我我我我”——这就是ego 的障碍。” 为什么这么说? 在做课程的时候,我对自己的文字,要求非常高。非常非常高。 我给出的东西,在案例、起承转合、情绪、长短句搭配、标点符号、分段、层层推进、甚至用“推”还是用“敲”上都花了大心思。 所以,我写东西非常慢。 写完之后再删,删完之后再改。 4000 多字的初稿,精磨成2000 多字的文章,交给得到编辑团队。 然后,然后,得到编辑团队给了我反馈: “这篇文章太棒了,非常完美,但如果一定要我鸡蛋挑骨头的话,如下99点,请修改。” 这时,你怎么办?如果是30 岁之前,我立马就怒了: 你看懂我埋设的伏笔了吗? 你知道我这么措辞的情绪拿捏了吗? 你知道我在5 条逻辑线中间取舍后选择这条的30 个原因吗? 你知道这个案例背后的背后,还有心照不宣的解读吗? 30 岁之前的我,会回复说: “请不要动我的文字。” 可是,我这么回复真的是因为觉得这样的表达是完美的吗?其实不是。至少不全是。 我带着情绪这么说,现在想来,那是因为心中的“Ego”(自我)。 我不接受别人说我错了。 我更不会接受自己认为自己错了。 我更更不接受花了那么多时间写的东西,还是被认为是错的。 这是怀疑我的智商,怀疑我的能力。 你是谁?你凭什么?但是,现在,我真的,完完全全没有这个情绪。 我似乎可以飘在空中,看着一个叫做“刘润”的人在读编辑的建议。空中的我完全没有情绪。 刘润在我心中是“他”,而不是“我”。 我心平气和地理解编辑的建议,推测提建议时他的思考路径,他们在会议室里讨论时热火朝天的场景,甚至会忍不住笑出来。 然后,作为旁观者,我告诉“刘润”: 这些建议中,有些是非常有道理的,可以立刻改; 有些只是编辑的个人习惯,不改可以,改了也可以。 刘润问:那改不改? 我会微笑着告诉“刘润”: 改吧,改吧。就算改不改都可以,只是习惯问题,但是你改了,就能激励编辑,让他觉得自己的建议有价值、被接纳了。 虽然你花了更多的时间,但是你会收到更多的好建议,把课程变得更好。你看,这时候,我不是“我”,我是“他”。 我的小伙伴们帮我整理公众号文章时,我也有这样的感受。 小伙伴们整理的文字,最后可能要被修改才能发布。 有的小伙伴立刻就不干了,情绪很大; 有的小伙伴冷静地阐述为什么不能改,然后静静地改回去。 这些“不愿改”背后,当然有自己的道理,但其实很多仅仅是因为“Ego”的情绪: 改我的文字,触犯到我心中那个“自我”了。 分享这些感悟给你。 这种“不住在自己心里”,我不是“我”我是“他”,心中没有自己、只有目标的状态,是很难修炼的。 这是为什么古人说“60 而耳顺”。为什么到60 岁才能耳顺,不跳起来? 因为你需要先花20 年建立“自我”,再花40 年战胜“自我”。我祝愿我的小伙伴们,祝愿同学们,祝愿你,都能早日战胜自我,“旁观自己”,不用等到60 才耳顺。
最后的话
刘润:我讲到一半,警察来了人生商业模式:只要进步速度足够快,起点多低都没关系
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,
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,
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。
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刘润进化岛,和170万读者一起
洞察商业本质
▲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刘润进,洞察商业本质
品牌推广 | 培训合作 | 商业咨询 | 润米商城 | 转载开白
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
一堆人为一块金子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,有人拿起一块钻石走了。 抢金子的那帮人并非没有能力抢钻石,而是: 自始至终,就根本就没人告诉他们有比金子更值钱的东西。这就是认知能力高低的区别。 汝之砒霜,彼之蜜糖,也是认知,你认为一文不值的东西,在别人的眼里是宝贝。 你认知强,就比别人提前看到事情本质,提前看穿你所在行业中后期的发展,甚至终局。 还会更清楚,钱在哪里。 商业认知的不对称,带来机会的不平等。 你必须培养自己敏锐的商业认知,才有可能在机会到来时一把抓住。每个人,都至少有一次机会。 为此,我为所有想要提升商业认知、跟上时代变化的朋友们,建立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社群“进化岛”。 现在,进化岛已经有20000多位岛民了,它就像是一个商业朋友圈,在岛上,你可以阅读和分享独到的商业观点,讨论和点评热点的商业现象、有价值的资料、报告、趋势分析等等。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,或点击阅读原文。和我一起,把别人的顿悟,变成你的基本功。